濕邪型乙肝的中醫治療
濕邪型乙肝的中醫治療 中醫認為,乙肝病毒屬于一種"濕熱疫毒"的邪氣。臨床研究也發現,濕熱阻滯是慢性乙型肝炎最主要的中醫臨床證型。溪黃草、茵陳蒿等眾所周知能治療乙肝的中草藥,就是針對濕熱的。中醫還認為,濕性黏膩,纏綿難去,因而容易造成病程延長,形成慢性病。所以說濕邪不去,肝炎是無法痊愈的。雖然如此,但不是每個肝炎病人都要用溪黃草、茵陳蒿祛濕的。 濕邪一般分為濕熱和濕濁兩種。 濕熱:這類患者比較多,表現為口干、口苦,喜歡喝冷水,吃了煎炸的東西容易上火,小便比較黃,舌苔黃、厚、膩。這類患者在治療方面一般選用茵陳蒿湯、龍膽瀉肝湯為主方,再酌情加減藥物治療。中成藥方面,可選用龍膽瀉肝丸、溪黃草沖劑、雙虎清肝顆粒、乙肝清熱解毒顆粒等。食療方面,可用溪黃草、鹵陳蒿、板藍根、田基黃、雞骨草、布渣葉等清熱利濕的中藥煲湯,或煮水代茶喝。 濕濁:這類患者相對少。他們與濕熱患者的區別是,舌苔雖然厚膩但不黃;也有口干口苦,但卻不喜歡喝水。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是,他們有明顯的身體困重感,每天都覺得很累,好像背著很重的東西。濕濁患者,胃口一般都比較差,嚴重者還有口中發黏的感覺,大便也是偏爛的。治療方面,可選用胃苓湯、藿樸夏苓湯等。中成藥方面,可用利濕散、健脾祛濕沖劑等。作為飲食調理,最值一提的就是土茯苓煲龜,它有祛濕清濁的作用。當然,經濟條件不好的,可以用薏米、茯苓等來煲湯或煲糖水,效果也是不錯的。濕濁患者千萬不能用治療濕熱的藥物,否則會損傷脾胃,使濕濁更難祛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