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對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的認識
現代醫學對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的認識
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是一種遺傳性進行性肌肉變性疾病,主要表現為肌肉進行性加重的萎縮和無力,近十幾年來,由于電子顯微鏡技術的應用,遺傳基因、生物化學、組織化學、酶學等研究逐漸進展,對肌營養不良的研究正在以假性肥大型肌營養不良癥(Duchenne)為中心逐漸深入。由于遺傳方式的不同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⑴ X染色體隱性遺傳的Duchenne型和良性的假性肥大型肌營養不良癥(Becker);
⑵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面-肩-肱型;
⑶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肢帶型;肢帶型肌營養不良癥,男女均可患病,多數在青春期起病,個別較晚,骨盆帶肌的無力萎縮為首發癥狀,病情進展較慢逐步累及肩胛帶肌而出現雙臂上舉困難,而晚期患者可出現攣縮,不能行動,無智能障礙,疾病的嚴重程度與進展速度差異較大,一般不影響壽命。
在各型肌營養不良中,Duchenne型發病率最高,病情也嚴重,是遺傳性肌萎縮癥中有代表性的疾病。Duchenne型肌營養不良癥呈性環鏈隱性遺傳,多為男性發病,偶見女性發病。發病率為1/3000-1/4000個成活男嬰,通常是在幼年起病,骨盆帶最先受累。表現為能走路的時間推遲,行走緩慢、易跌倒、跌倒后不易爬起。多數患者有小腿肌的肥大,病初肥大肌的肌力相對稍強,臀中肌的受累而致骨盆左右上下搖擺,跟腱攣縮而致足跟不能著地,腰大肌受累而腹部凸,腦后仰。因此,走路時出現典型鴨步形狀,登高和走路困難是本病的又一特征。蹲下時病人兩手扶膝或扶欄桿支撐,而蹲下后又不能起立或起立困難。如不正確治療常早年致殘并導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