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盤狀紅斑狼瘡認識
中醫對盤狀紅斑狼瘡認識 紅斑狼瘡在中國古代醫籍中沒有相對應的病名,但就紅斑狼瘡各種癥狀在歷代醫學典籍中都有不少記載,如中醫醫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就有"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綿紋……;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等癥狀的描述。就本病病名而言有的根據本病斑疹紅赤如丹涂之狀,形如蝴蝶,名之為"紅蝴蝶瘡"、"馬纓丹"、"茱萸丹"等。 盤狀紅斑狼瘡常在面部形成周邊盤狀隆起的紅斑性損害,有人稱其為"鬼臉瘡"、"流皮漏"。對系統性紅斑狼瘡表現發熱、發斑者,按衛氣營血進行辨證治療,稱其為"溫毒發斑"、"熱毒發斑"、"陰虛發斑"、"血熱發斑"等。系統性紅斑狼瘡損傷心臟、肝臟、腎臟等,出現胸水、腹水、水腫等癥狀者,中醫稱為"懸飲"、"水臌"、"水腫"等,如病程較久,人體比較虛弱者,可以歸屬于"虛勞"范疇。總之由于病情的發展階段不同,外在的表現不一,累及臟腑各異,中醫有不同的相對應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