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學歷與腦癱患兒智力有關
母親學歷與腦癱患兒智力有關
腦性癱瘓,簡稱腦癱,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致殘性疾病。在我國1至6歲的兒童中,腦癱的患病率為1.92‰。智力低下,是腦癱中除運動障礙外最常見的異常情況,占腦癱患兒的48.2%。為探討腦癱發病的高危因素、影響腦癱兒智商的因素等臨床問題,提高臨床醫生對腦癱造成患兒智力落后的認識,我們對腦癱伴有智力低下的患兒進行了研究。
腦癱,是小兒出生前至生后1個月內,由多種原因引起的非進行性腦損傷,導致運動發育障礙和姿勢異常。早產、低出生體重及各種情況引起的新生兒窒息都是引起腦癱的重要原因,而圍產期窒息合并嚴重代謝性酸中毒會使出生2周的新生兒行為異常和1歲時運動及認知障礙的發生明顯增多。酸中毒的程度還與患兒言語問題有關。不同的高危因素,對不同時期的小兒腦組織損傷的部位也不盡相同,但我們的研究分析結果顯示,不同高危因素所致的腦癱患兒一旦發生智力殘疾,其嚴重程度差異無顯著性。
我們的分析顯示,不論何種類型的腦癱,其嚴重程度均與智力殘疾程度呈正相關。其可能原因為:致腦癱的高危因素均是導致智力低下的高危因素;人腦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任何部位的損傷都可通過腦的內環境影響到整個腦組織,而影響人的整體智力水平;智力低下評價標準是通過5個領域綜合分析,由于大運動區和精細運動區的落后,影響患兒整體的智力水平;腦癱患兒由于運動障礙、姿勢異常等,導致與外界交往少、自卑自閉而影響智力發育。
分析還顯示,母親的學歷與患兒語言發育相關,可能是高學歷的母親對患兒說教多于低學歷的母親,促進了患兒語言的發育。人腦細胞增殖期從妊娠3個月至1歲,在腦發育關鍵期內,良好、適度的外環境刺激能加快腦細胞的增殖和網絡化發育。腦損傷初期,腦的可塑性大、代償能力高、恢復能力強。通過對腦癱高危因素分型及智力情況的研究,有助于早期發現腦癱及伴有智力障礙的高危病例。因此,定期隨訪高危人群及早期進行正確有效的干預,如對高危兒撫觸、按摩、功能訓練、理療、高壓氧治療、視聽刺激、語言訓練、頭針治療等,能使這些高危兒得到最大程度的肢體及智力的康復。由于腦癱患兒智力低下的程度隨年齡增長而增加,我們建議對高危兒的隨訪不應少于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