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腦供血不足的來歷
本文關鍵詞慢性,腦供血不足,來歷,是欄目疾病知識為您推薦的文章,文章地址是:http://www.mywaiwai.com/yixue/jibing/41474.htm,希望您看完后能將地址分享給需要的人.
慢性腦供血不足的來歷
/慢性腦供血不足/這一診斷名稱是日本學者提出來的,用以替代既往的腦動脈硬化癥。
腦動脈硬化癥作為腦血管病的一個臨床類型,曾被廣泛應用和研究。50歲以上的人,出現頭痛、頭暈、耳鳴、失眠、記憶力減退、四肢麻木、情緒不穩定等癥狀,醫生常會作出腦動脈硬化癥的診斷。但由于缺乏客觀的診斷指標,臨床從輕到重又有較大的跨度,輕者僅有頭痛、頭暈等類似神經衰弱,重者癡呆、臥床不起,以致在臨床診斷中存在著嚴重混亂。因此,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在腦血管病的分類中取消了這一疾病類型。
但如何給這類患者一個合適的診斷呢?1990年日本學者提出了/慢性腦供血不足/這一診斷名稱,以替代既往的腦動脈硬化癥。大致有以下幾個診斷指標:1.有腦循環障礙引起的自覺癥狀(頭痛、眩暈等)。2.無腦的局灶性定位體征,無腦血管器質性病變。3.多伴有高血壓。4.有眼底動脈硬化。5.有時可在腦的灌流動脈聽到血管雜音。6.腦血管造影、頸部超聲波等檢查有時可發現腦灌流動脈狹窄或閉塞。7.腦循環檢查提示腦血流量(CBF)降低。8.原則上年齡應在60歲以上。9.確切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上述癥狀。
康網提示您:閱讀最大的好處是可以豐富別人偷不走,搶不掉的知識。如果您覺得本文慢性腦供血不足的來歷對您或周圍的人有幫助,請將本文分享出去,讓更多的人得到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