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癱肢體發僵的原因
偏癱肢體發僵的原因
偏癱是中風常見的表現。在中風急性期,癱瘓肢體的肌力呈現不同程度的減退,嚴重者一點兒也不能動。此時別人若移動或伸屈病人的肢體,常會感到阻力較小,這叫作肌張力減低。隨著病情的好轉,就會發現肌張力逐漸增高。一般來說,肌張力增高開始是一種好現象,往往是肌力恢復的前奏。但是,若隨后肢體肌力增加緩慢,肌張力的進一步增高就會限制肢體活動范圍,甚至最后形成攣縮,給進一步康復造成極大困難。
偏癱恢復期的肌張力增高是一種普遍的現象,這也就是病人為什么會感到肢體發僵,甚至形容肢體像一根棍似的原因。大多數病人癱瘓的上肢因屈肌張力高而不易伸直,下肢則因伸肌張力高而不易彎曲,走路時即呈現下肢劃圈狀的步態。這種肌張力增高的程度因原來癱瘓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但均持續存在。肢體發僵的感覺往往早晨起來時較重,稍事活動后減輕;天冷或陰天時較重,天暖或晴天時較輕。在這種狀況下,病人常以為是病情的波動或反復,實際上是肌張力增高限制了肢體活動范圍的緣故。
為了減輕肌張力增高對肢體活動的影響,在癱瘓早期即應注意前面講過的保持肢體功能位和進行肢體的被動運動,以及在恢復期盡早開始主動運動的鍛煉。當主動運動尚不能達到關節活動應有的范圍時,應以被動運動來補充。同時應當注意,不論被動運動或主動鍛煉都要循序漸進,不宜勉強和過度。一時達不到的功能要求,不可強硬去達到。例如,關節伸不直時,不能生拉硬拽;下肢肌力不夠時,不可硬把病人架起來拖著走,否則會造成肌肉和韌帶的拉傷,甚至發生關節脫位。
病人自己能活動以后就比較好辦了。在堅持按摩的隨著肌力的改善,可逐步增加各關節的活動范圍,肌張力增高也就會逐漸有所減輕。當然,在這一過程中也要注意運動幅度和運動量的掌握,否則仍會造成運動損傷。此外,天氣變化時要注意增減衣物,天冷季節可在室內活動。
對絕大多數肌張力增高的偏癱病人來說,以上措施如運用得當并持之以恒,肢體發僵雖不一定能完全消失,也可控制在一定程度。只有少數肌張力極度增高者需要醫生給予藥物等輔助治療。不過有些藥物的副作用較大,應嚴格按照醫生的指導使用。
閱讀雖說不能改變我們的命運,卻可以改變我們的性格,所以我們為了命運,要堅持多看,看完整的文章,康網小康希望您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也希望您能對本文做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