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息肉膽囊切除手術后是否會引發結腸癌?
膽囊息肉膽囊切除手術后是否會引發結腸癌?
近年來,許多歐洲學者發現一種現象和疑惑,即患結腸癌的病例中,發現不少病例都有膽囊切除的病史,統計發現患結腸癌者分別為12:3,十分驚訝,有人推測膽囊切除術后,結腸黏膜與次級膽汁酸及沒有消化的脂肪的接觸增加,從而導致黏膜損傷和以后的細胞增生,誘發癌癥。膽囊切除術只增加結腸癌發病危險,不增加直腸癌發病危險的現象與膽汁酸暴露理論是一致的。
膽囊切除后為什么會增加患結腸癌的危險?這可以用次級膽酸論來解釋。次級膽酸能使結腸粘膜細胞有絲分裂增強,容易引起結腸癌變。又因近端結腸內的次級膽酸濃度較高且右半結腸對次級膽酸的吸收大于左半結腸,故膽囊切除術后癌種好發于右半結腸,其病理生理的改變主要為:1、次級膽酸的由來:肝膽管分泌出的膽酸為初級膽酸,進入腸道后與細菌接觸變為次級膽酸。2、 膽囊切除術后膽囊功能喪失,不能控制膽汁的排泄和在腸道的停留時間;因而初級膽酸24小時持續不斷的流入腸道并與細菌接觸,產生大量次級膽酸,無疑增加了結腸癌變的危險性。
在膽囊功能正常時膽汁只發生在進食時排入腸道,空腹時腸道內并無較多的膽汁常在,顯然初級膽酸與細菌接觸的機會很少,因而產生次級膽酸的量很少,加之正常膽囊的存在,膽汁中存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保護腸道粘膜不受外來抗原和次級膽酸的侵害,當然就減低了結腸癌變的可能性。研究者告誡道,對于具體病人說來,不要因為結腸癌發病危險輕度增加而放棄擇期膽囊切除術。由于普通人群的膽囊結石發病率和膽囊切除手術率很高,所以即使膽囊切除術與結腸癌危險增加的相關性相對較小,也會對公共衛生產生重要影響,研究者認為,還需做進一步研究以確定是否應對該病人群做更嚴格的結腸癌篩查
閱讀雖說不能改變我們的命運,卻可以改變我們的性格,所以我們為了命運,要堅持多看,看完整的文章,康網小康希望您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也希望您能對本文做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