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病人病因年齡發生顯著變化
心力衰竭病人病因年齡發生顯著變化
不久前對心力衰竭病人進行了病因、患病率、治療方法的演變調查,發現20年來心力衰竭的病因、發病年齡、死亡率等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既有治療方法上的創新和提高,也有病人醫學知識不斷積累、自我保健意識的增強等因素。
調查結果顯示:發病原因1980年主要是心臟瓣膜病變,如風心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占47%,到了1990年和2000年分別只占24.3%和8.9%;而冠心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呈上升趨勢,由1980年的29.1%上升到1990年的38.8%和2000年的50%。發病年齡隨著治療手段及疾病譜的改變而日益增高,1980年平均年齡為51.5歲,1990年平均為58.9歲,到了2000年平均年齡則為68.8歲。20年來心力衰竭住院病人死亡率明顯下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為13.8%,九十年代為11.5%,世紀末僅為6%,20年來下降56%。
對上述結果進行認真的分析后,認為治療技術的不斷完善,治療手段的多樣性和創新是心力衰竭治療效果不斷提高的關鍵。特別是近10年國際上研究進展很快,國內研究也逐步與國際接軌,使心力衰竭的療效有所提高。比如在以往強心、利尿、擴張血管的治療基礎上,采用調節神經、體液因子的方法進行心力衰竭的治療取得較好的療效。
除了醫師積極有效地治療以外,有關心力衰竭知識的普及、病人自我保健能力的增強也是降低心力衰竭病人死亡率的重要因素。通過20年的醫學知識的宣教、灌輸,許多心力衰竭病人在疾病的不同時期加強自我檢測,如發生水腫后主動減少鹽的攝入,每天測量體重,發現體重上升盡快服用利尿劑。按時進行體格檢查也及早發現無癥狀性心力衰竭病人,使這一部分的病人得到盡早的治療。
通過閱讀心力衰竭病人病因年齡發生顯著變化,我們對心力衰竭,病人,病因這些方面有了更多的了解,小編也很認真的希望此文對您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