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突(膨)出癥的診斷依據
腰椎間盤突(膨)出癥的診斷依據
(一)腰突癥患者,絕大部分有腰骶疼痛,腰骶疼痛一般出現在腿痛之前,臨床上常表現"先腰痛、后腿痛",雖然腰突癥主要以下肢痛為主,但是腰骰疼痛臨床中常見,發生腰骶疼痛的主要原因是椎管內外損傷的軟組織,無菌性炎癥的化學性刺激作用于椎間外層纖維環及后縱韌帶中分布的竇椎神經纖維,引起腰骶疼痛。
(二)坐骨神經痛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癥狀,臨床上表現下肢坐骨神經走行、支配區域疼痛。坐骨神經痛的原因是神經根或神經干周圍存在慢性軟組織損傷,并與之發生粘連,因受無菌性炎癥的刺激出現下肢刺痛,串痛或放射痛。我們將坐骨神經痛分為根性和干性、根性疼痛一般受刺激位置在椎間孔周圍或椎管內,為椎管內軟組織損傷,無菌性炎癥刺激所致。干性疼痛受刺激位置一般在坐骨神經出盆腔口處,為椎管外軟組織損傷無菌性炎癥刺激所致。鑒別這兩種疼痛可做梨狀肌緊張試驗,試驗陽性者多為干性疼痛,反之,則為根性疼痛。
(三)間歇性跛行表現為下肢疼痛、沉重隨行走距離增長而加重,下蹲、脊柱前屈休息后,癥狀可暫時緩解。有間歇性跛行表現者多為椎管內軟組織損傷,原因是硬膜囊外腔或神經根中的脂肪組織損傷,炎性刺激引起神經很充血水腫、缺血缺氧所致。當行走時,脊柱前凸、椎管容積減小,椎管內因脂肪損傷而受阻的靜脈叢逐漸充血、回流受阻,加重了神經根的充血、水腫、因而隨行走下肢癥狀加重。當下蹲、脊柱前屈時,椎管容積擴大,椎管內張應力減小,硬脊膜外腔靜脈叢血流相對改善,而使癥狀暫時緩解。
(四)腰突癥患者除有坐骨神經痛支配區域疼痛以外,還常表現下肢麻木。引起下肢麻木的主要原因是腰臀部軟組織損傷,出現肌痙攣或肌緊張,刺激神經根或神經干所致。在臨床中,經治療損傷的軟組織,解除了肌痙攣和肌緊張,可使麻木癥狀消失。所以,下肢麻木主要為腰臀部軟組織損傷所致。對于產生麻木的傳統認識是由骨性壓迫所致,筆者認為,腰椎骨質增生擠壓神經的原因是腰部軟組織損傷后,脊柱力學失衡,機體代償調節失常的力學關系,可出現骨質的異常改變,骨質增生是緩慢的,神經根有對其擠壓的適應性,它不會一夜間就長出骨刺。擠壓神經根使其麻木,仍是遇寒涼或損傷后肌肉的痙攣而引發。
腰突癥在治療得當的情況下,后期下肢遠端常殘留麻木,原因是神經纖維長時間受不良刺激,引起神經機能障礙,恢復正常需要一段時間。所以,腰突癥中麻木消失較慢,麻木的改善如何,標志著腰突癥愈后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