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創傷性溶血性貧血的介紹
心源性創傷性溶血性貧血的介紹
溶血性貧血偶爾可因開放性心臟手術引起,特別是人工心瓣膜裝置(主要是主動脈瓣,但二尖瓣亦可),用特氟隆(Tefron)制成的移植物修補心房間隔原發孔的修補手術。這種溶血性貧血稱為心源性創傷性溶血性貧血。
因瓣膜裝置而引起的溶血性貧血,人工瓣膜的功能幾乎肯定已發生障礙。在人工瓣膜或特氟隆移植片的附近,多種心臟和大血管異常如主動脈瓣狹窄、嚴重的主動脈瓣閉鎖不全、二尖瓣閉鎖、先天性主動脈狹窄、Valsalva竇破裂、創傷性動靜脈瘺等,均可引起血流的激蕩,致使紅細胞直接損傷,可以造成溶血。
溶血輕者,不一定產生貧血。這種病例的網織紅細胞計數和血清膽紅素常輕度增高,血漿結合珠蛋白減少,乳酸脫氫酶增高,表示溶血增多,對臨床診斷有參考價值。
溶血嚴重者,常發生嚴重貧血,骨髓檢查示紅系細胞增生活躍,并有血管內溶血的表現,尿中有含鐵血黃素常為突出表現之一,血片中可見到多少不一的破碎細胞,如盔形細胞、三角形細胞及小型球形細胞。由于尿中鐵的喪失,有時可引起缺鐵,或缺鐵性貧血,骨髓染色鐵消失,對這種病人,鐵劑治療可使貧血有所減輕。對骨髓功能部分代償的輕度溶血性貧血患者,只需限制體力活動,補足鐵及葉酸即可。如果嚴重的溶血性貧血持續存在,常需重新施行外科手術,這樣既糾正了不正常的心功能,也糾正了溶血性貧血。
未經手術的嚴重的主動脈瓣閉鎖不全也可引起輕度的溶血性貧血,但大多不需要作特殊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