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細胞破壞增加的證據是什么?
紅細胞破壞增加的證據是什么?
(1)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常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2)黃疸及高膽紅素血癥,以間接膽紅素增高為主,其增高程度取決于溶血的嚴重程度和肝臟清除膽紅素的功能。在慢性輕度溶血時若肝功能正常,肝臟可將因溶血而產生的膽紅素清除,因而不引起高膽紅素血癥和黃疸。
(3)溶血時通常糞中尿膽原的排泄量增加,但增加的程度取決于溶血程度、腸道中細菌狀況和是否應用抗菌素等因素,尿中尿膽原增加的程度則更受尿的pH值和肝功能的影響,當肝功能受損或尿液堿化時尿膽原的排泄量明顯增加,反之則增加不明顯。
(4)血清結合珠蛋白含量降低:結合珠蛋白的含量是以血紅蛋白結合量來表示,正常值是0.7~1.5g/L(70~150mg/dl血漿)。在新生兒期測定血清結合珠蛋白含量對于溶血性疾病的診斷意義不大。
(5)血紅蛋白血癥和血紅蛋白尿:正常血漿游離血紅蛋白含量為0~40mg/L(聯苯胺法),血管內溶血時因其含量增高而致血紅蛋白血癥,使血漿呈紅色。當含量超過1250mg/L(125mg/dl)時,游離血紅蛋白自腎小球濾出,導致血紅蛋白尿,使尿色呈淡紅色甚至醬油色。
(6)含鐵血黃素尿:血紅蛋白沉積于腎小管上皮細胞內分解為含鐵血黃素和鐵蛋白,當這些細胞脫落時,含鐵血黃素隨之由尿中排出,即為含鐵血黃素尿。將含鐵血黃素尿沉渣作亞鐵氰化鉀染色,呈普魯氏藍色反應,在高倍鏡下可見到上皮細胞內含有藍色的直徑為1~3μm的鐵黃素顆粒。含鐵血黃素尿多見于慢性血管內溶血,如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
(7)血漿血紅素(hemopexin):血管內溶血時,由于這種復合物的形成和排泄增多,故其含量降低。含量的降低常發生于血清結合珠蛋白的降低之后,這是嚴重溶血的一種標志。
(8)血清鐵、血清鐵蛋白、骨髓細胞外鐵和鐵粒幼紅細胞均可增加。
(9)紅細胞壽命縮短是診斷溶血的最可靠證據。常用Cr進行測定,正常紅細胞半衰期為25~32天。溶血性疾病患者的紅細胞壽命縮短。
(10)其他:如紅細胞脆性增高或降低和紅細胞形態異常等均提示有溶血性疾病的可能性。
通過閱讀紅細胞破壞增加的證據是什么?,我們對紅細胞,破壞,增加這些方面有了更多的了解,小編也很認真的希望此文對您有用.